近日,國際學術期刊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IF=5.76,JCR:Medicine;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Q1)在線發表了我院精神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劉典英課題組的最新科研成果“Depress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rumination”。贛州市精神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典英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劉少華、鄧紅冬為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心理所張向陽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我國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檢出率為17.2%,重度抑郁為7.4%[1]。青少年抑郁不僅影響學業和社會功能,還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危險因素[2, 3]。研究顯示,自殺已成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4]。自殺分為自殺意念、自殺未遂及自殺死亡[5]。據統計,自殺未遂人數是自殺死亡人數的10-20倍[6]。自殺已成為現代社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和公共衛生的重要危機事件[7]。導致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因素較復雜,既往研究表明,抑郁是自殺行為的重要風險預測指標。然而,抑郁影響情緒障礙青少年自殺的心理機制仍缺乏足夠的研究。贛州市精神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劉典英研究團隊通過開展臨床樣本的橫斷面調查研究,探討情緒障礙青少年反芻思維與抑郁和自殺未遂的關系,并探索反芻思維和抑郁癥狀對自殺未遂產生影響的路徑,建立自殺未遂風險預測模型,為青少年自殺干預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該研究收集了331名來我院就診的11-18歲情緒障礙青少年的人口學資料和臨床數據,使用患者健康問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評估青少年的抑郁情況,使用反芻思維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評估反芻思維情況,采用MINI5.0中文版自殺模塊評估患者自殺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情緒障礙青少年伴有自殺未遂的比例為51.96%,其中女孩(58.62%)高于男孩(36.36%)。有過自殺未遂行為者在PHQ-9、RRS總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無自殺未遂者。性別和RRS與自殺未遂獨立相關。反芻思維在抑郁癥狀和自殺未遂間起到完全中介效應。此外,抑郁在反芻思維和自殺未遂之間的中介作用不顯著。情緒障礙青少年自殺未遂發生率較高,其抑郁癥狀主要通過反芻思維影響自殺行為。
研究結果提示,臨床醫務工作者在診療過程中應對反芻思維進行有效的評估和干預,通過心理治療等方法調整患者認知反應方式,減輕反芻思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殺風險。
該研究受江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技計劃項目(202212309);贛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科研計劃項目(2022-1-5)的資助,以及贛州市精神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的支持。
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于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28 June 2022.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7/s00406-022-01444-2
參考文獻
[1] 傅小蘭, 張侃, 陳雪峰, 陳祉妍.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
[2] Ma YJ, Zhou YJ, Wang DF, et al. Association of Lipid Profil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 Large Sample of First Episode Drug-Naive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Front Psychiatry. 2020. 11: 543632.
[3] Li XY, Tabarak S, Su XR, et al. Identifying clinical risk factors correlate with suicide attempts in patients with first episode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 Affect Disord. 2021. 295: 264-270.
[4] Boduszek D, Debowska A, Ochen EA,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Uganda and Jamaica. J Affect Disord. 2021. 283: 172-178.
[5] Lang X, Hou X, Shangguan F, Zhang XY.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of 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in first-episode drug-naive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 large sample of Chinese. J Affect Disord. 2020. 263: 507-515.
[6] Gyedu A, Lester L, Stewart B, et al. Estimating obstetric and gynecologic surgical rate: A benchmark of surgical capacity building in Ghana.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20. 148(2): 205-209.
作者簡介:
劉少華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贛州市精神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管理委員會主委,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分會委員 ,江西省醫院協會精神病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贛州市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贛州市精神科學科帶頭人,贛南醫學院副教授。發表SCI及中文期刊論文10余篇,參與省科技廳課題2項,主持市重點課題、省衛健委和市衛健委課題共6項。
劉典英
贛州市精神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市衛生健康第一批拔尖人才培養對象
市優秀青年醫學人才
市科研工作先進個人
主要從事兒童青少年、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正念減壓和性心理的教學、科研、臨床心理治療工作
主持省科技廳課題3項,省衛健委和市重點課題多項。
在《EAPC》、《Schizophrenia Research》、《Front. Psychiatry》、《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中國性科學》、《中國老年學》等雜志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 。
鄧紅冬
贛州市精神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青少年組組長,副教授
副主任護師,國家心理咨詢師
從事孤獨癥兒童康復治療3年余,曾在南京腦科醫院進修
擅長兒童自閉癥、多動癥、語言發育遲緩的評估及康復訓練,兒童感覺統合的評估及訓練,以及兒童問題行為的處理,臨床經驗豐富
主持參與多項省級及市級課題,發表SCI和中文期刊論文多篇
張向陽
中科院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首席科學家,贛州市精神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特聘高級學術專家顧問。近30年來,對精神疾病的臨床癥狀、認知、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氧化應激、遺傳、臨床藥理、電生理和影像學等開展綜合性研究。發表500余篇SCI論文,另外發表中文論文100余篇。為兩家國際期刊主編,兩家國際期刊副主編,五家國際期刊編委,40多家期刊審稿人。獲國際會議獎7項,課題獲美國NIMH、NIDA、NARSAD、Stanley和國家腦計劃項目、國自然、中科院國際重點合作項目等基金資助。
(文/贛州市精神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劉典英)